2024年4月20日,由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主办的纪念周恩来诞辰126年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在京都岚山隆重举行。
纪念活动分上午和下午两个部分。上午的纪念活动主要为参观考察位于龟山公园的“雨中岚山纪念诗碑”,下午,一场纪念仪式在与该诗碑隔河相望的岚山大悲阁千光寺举行。中日两国约五十余人参加了此项活动。
纪念仪式由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樱美林大学特任教授王敏主持。王敏教授多年致力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被誉为“在日致力于促进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纪念仪式上设有朗诵环节,众人演唱当年作为留学生的周恩来归国前创作的两首诗词《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这两首诗作由华人音乐家张文乃女士作曲,NPO法人国际音乐协会伴奏演出。
来自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多位中日嘉宾发表致辞,回顾了周恩来先生与日本之间的故事,展望中日关系新篇章。
周恩来的亲属周秉德女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1919年4月,21岁的周恩来冒雨游览京都的风景圣地岚山,他触景生情,吟诗抒怀,吟诵出流传至今的著名诗篇《雨中岚山》、《雨后岚山》,抒发了振兴中华的伟大抱负。”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百忙之中还为文物保护工作呕心沥血,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要求。在动荡年代,他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事项,使大批珍贵文物得以保存至今。由于周恩来总理及时制止非法的破坏行为,孔庙、孔府、孔林才免受其害。这些文物遗存承载着孔子的思想和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担任新中国总理的26年生涯中,周恩来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注入了大量心血。作为中国领导人,他与各国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会见得最多的是日本各界友人。
来自台湾的孔子79代直系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垂长在致辞中表示:“坦率地说,之前我对周恩来先生知之甚少。现在,我了解到,早年的周先生就心怀大同理想,怀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来到日本求学。大同社会是先祖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中的理想社会目标,也是很多儒者奋斗的人生目标。我还了解到,周恩来先生在生活中简朴自律,克己修身,待人温文儒雅,也深得很多日本朋友的认同。这也说明,儒家文化之个人修养的理论,是超越政治、跨越国界的,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最令我感佩的是,周恩来先生在上世纪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他利用自身影响力,制止了对孔府、孔庙、孔林的破坏,尽最大可能保护珍贵的儒家文化遗产,也尽最大可能保护了一些像马一浮先生和梁漱溟先生那样的儒学大师,为儒家的薪火相传保留了珍贵的种子。“在此,我谨代表海内外三百多万孔氏宗亲,代表所有认同孔子思想的儒门同道,对此表达诚挚的感谢。”
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中国·蒙古二课课长石飞节在致辞中表示:“正因为日中两国是搬不走的邻邦,才难免会有摩擦、矛盾或分歧,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利益冲突。但田中角荣首相和周恩来总理这些我们伟大杰出的老一辈领导人,在两国存在政治体制差异的情况下,携手推动实现两国邦交正常化,揭开了日中关系的历史新篇章。我们往往把日中关系遇冷的原因归咎于时代或对方,我想这种态度是不对的。虽然历史背景不同,但老一辈们能做到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应该也能做得到。那我们欠缺的又是些什么呢?我想大概是承担政治风险、顾及对方立场并各让一步的勇气和决心。2007年底,我还是中国课课长助理时,曾参与筹备福田康夫首相访华工作。对于确认日中文化共同之源来说,日本首相访问曲阜无疑是意义非凡的事情。在日本,《论语》的教义早已深入人心。我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名句。我认为日中两国目前所需要的正是这种要顾及对方立场并各让一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日中两国很难在政治上互相让步。但正因为此,才更需要我们具备政治上的勇气和决心。”
日本温故创新之会、神户孙中山纪念馆理事片山启在致辞中表示:“众所周知,自日本的战国时代传承下来的故事中,有一则与毛利元就相关的名为‘三矢之训’的故事,即他向三个儿子传授战国时代生存智慧的故事。如果让我借这个故事来解释当代的话,目前,在以福田康夫原总理为代表的组织之下,周恩来和平研究所主办了2023年的‘周恩来节’,以传承福田赳夫先生非常敬仰的周恩来总理的和平思想。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老师为该研究所所长。此外,日本亚洲共同体文化协力机构(JACCCO)以日中交流为核心,在日本及亚洲地区进行广泛而积极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开展和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以及教育的活动。该机构的代表理事由原日本驻中国大使宫本雄二先生担任。以五百旗头先生为委员长的“温故创新之会纪念项目执行委员会”,为促进和改善日中关系,也一直在积极地开展各项有意义的活动。这三个组织可以说是‘三矢之训’的现代实践者,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和尝试,为实现各自的目标,仍在不断迈进。”
主办方代表、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王敏在致辞中表示:“1917年秋至1919年春,青年周恩来怀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赴日求学。1918年2月25日,周恩来在日记中明确表述了留学与人生的目的是‘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再访岚山,俯瞰黑暗中的‘十数电光’,领悟现代化与中国发展进程的相互关系,引绽出《雨中岚山》、《雨后岚山》诗中的亮点‘一点光明’,温暖着求索中日和平共处的信念。”
王敏介绍道,1954年11月11日,周恩来在会见日本学术文化访问团时曾说:“我们要从我们中间找到真正‘共存共荣’的种子,我认为这个种子是有的(《周恩来在50年代》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7 年)。”1972年,“种子”结出了果实,中日邦交正常化终成现实!1979年,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日本关西地区的友好团体在岚山脚下建立起了《雨中岚山纪念诗碑》;202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周恩来和平研究所在岚山之巅矗立起了《雨后岚山纪念诗碑》。两座诗碑隔河相望,承载着求索大同的世代理念与实践。2023年,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25周年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5周年,周恩来和平研究所迎来周恩来亲属,主持开启了日本的周恩来纪念活动。
2024年的清明时节,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女士与其长子沈清先生发来致辞,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夫妇莅临岚山,纪念周恩来诞辰126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70周年。“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千古一刻,传承和平的基因,千秋万代!”王敏表示。
交流晚宴当晚在岚山的花之屋旅馆举行。花之屋原为日本大禹、儒学世家角仓了以的旧居,现为“教育界温泉旅馆”,其宴会厅“关鸠楼”的名称源于《诗经》,被列入日本京都市的“为京都增彩的建筑物和庭园”之一,凝聚了京都的历史文化亮点。
角仓了以是岚山大悲阁千光寺的创建者,因其毕生传承践行大禹精神,成为近代日本励志的典型。留学生周恩来1919年春造访岚山大悲阁千光寺,只为“大江歌罢掉头东”,重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初心。诗中所提及的“一点光明”、“十数电光”,表明了他在岚山感悟到的传承精神与科学力量。
彼时,中日的大禹与先后同为留学生的与会者,呼吸吞吐着不同的时代精神,共享践行着同一个命题“求索不止,前赴后继”,与岚山大悲阁千光寺的大林道忠住持、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孔垂长先生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总领事薛剑相向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