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细致、结论可信——简评《周恩来的留日生活》

4月21日至23日,在南开大学举办的“第六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幸聆听了日本政法大学名誉教授、樱美林大学特聘教授、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王敏先生的主题报告《对周恩来在日本所作两首诗的背景考察》。我作为主评人认真听了报告后,深感作者考证细致,结论可信。会后,作者又赠我一本4月5日刚刚由日本三和书籍出版的研究专著《周恩来的留日生活》中文本。该著除“序章”和“终章”外,主体内容三章,依次是“周恩来的留日生活”“周恩来与岚山”“与周恩来以及早期留日学人互动的日本有识之士”。可以看出,南开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报告是这本专著的提炼和升华,南开报告的特点亦完全体现在这部专著中。纵观报告和专著,至少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时段展现,最为全面

无庸置疑,建国前周恩来生平研究最权威的著作当属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的《周恩来传(1898-1949)》。该著37章,对周恩来留日生活只一章内容,即《东渡日本》,字数仅1.1万。而《周恩来的留日生活》是此后34年间出版的唯一的一部由华人学者在日本用中文出版的最新最全面最系统的记录传播周恩来留日生活的专门著作,字数达二十万字。可以肯定,这是到目前为止,展现周恩来留日生活最全面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把周恩来生平研究推向深入的标志,起码把周恩来旅日这个时段研究的最为全面和系统。

(王敏教授的著作)

第二,考证细致,结论可信

应该肯定,考证细致、结论可信是该著和报告最突出的特点和亮点所在。专著第一章的“题记”是这样记载的:“本文主要以周恩来1917年9月-1919年4月留学日本时期为主,对青年周恩来遍布日本的足迹进行实际考察,明确其求索的精神经历,探索其思想的核心基点”。该章依次严谨考证和详细记述了“周恩来的日语学校”“周恩来的学习时间”“周恩来的日语教材”“周恩来的考察:角仓了以铜像”“周恩来的考察:大悲阁千光寺”“周恩来的考察:隐元弟子高泉性潡与大悲阁千光寺”“周恩来的考察:隐元禅师与万福寺”、“周恩来的考察:琵琶湖疏水工程”,等等。在《周恩来的日语学校》一节,作者交代了1917年秋,周恩来抵达日本,进入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专攻日语,为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做准备。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是因为校长松本龟太郎(1866-1945)不仅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而且于1908年至1912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担任过外教。由松本龟次郎主导的团队所编写的18种面向中国留学生的日语教材,采用中日翻译对照的形式,引导中国留学生们尽快突破语言关。使用过这些教材的中国留学生不计其数,鲁迅、秋瑾、李大钊等都位列其中。此外,周恩来还选择了另一所学校做后备,即东京大学的前身,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关于周恩来的学习时间,作者根据1998年中文版《周恩来早期文集》收录的《周恩来旅日日记》和1999年日本小学馆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日文版《周恩来十九岁的东京日记》统计出:从1918年1月4日至8月7日,周恩来提到东亚高等预备学校40多次;提到“个人教授”30次。15次提到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1次提到“用功”。显然,这几项统计都围绕“学习”这条主线。而1918年3月11日的日记又记述了“学习”这条主线的安排:“每天读书13.5小时,休息和其他事3.5小时,睡眠7小时”。关于周恩来的日语教材,作者指出,经反复调查得知,周恩来留日期间的在校文字记载都在地震和战火中化为灰烬,难以寻觅。但是“周恩来留日期间就已经问世的教科书和部分讲义仍有据可查”,且这些教科书主要出自当时的日语教育权威松本龟次郎之手,仅书中表格列举1904-1919年的就达9部之多。在这些教科书中,反复引以为例的名胜有岚山、园山公园、琵琶湖疏水工程、南禅寺、大觉寺、千王寺、大悲阁千光寺、万福寺等,相关名士有角仓了以、隐元、高泉等。于是,就有了该章中的多次“周恩来的考察”。说到考证细致,更令读者惊叹的是,该著第二章第一节《周恩来的东京足迹考》,作者根据《周恩来旅日日记》等多种资料和她亲自探访、采访,整理出周恩来在东京的主要活动地点包括:

三所学校:东亚高等预备学校、高等师范学校、第一高等学校

三家书店:东京堂、丸善、神田的书店

两家银行:正金银行、朝鲜银行

三座公园:日比谷公园、上野公园、大久保大山公园

七家饭店:中华馆、中华楼、汉阳楼、源顺号、北京饭店、会元楼、第一楼

两家服装店:三越吴服装店、(未记店名)服装店

其他机构:青年会、朝日新闻社、玉津馆、菊富士酒店、公使馆,监督处,等

都内地名:神田神保町、早稻田、日暮里、上野、浅草、田端、荒川、九段、本乡、牛込等

对这些地点及相关活动,作者竟制作了“周恩来的东京足迹(主要部分)”一览表,长达15个页码。除了前述内容,连同两首诗的背景的考证,连同全书的各章节,考证都很细致。这种有根有据、有果有因的考察,其论证非常严密,结论当然令人信服了。尤其是作者这种严谨的学风和现场勘察、踏访的吃苦耐劳精神,更值得我们国内学者推崇和效仿。十几年来她多次雨中打着伞,感受周恩来当年的心境和诗的意蕴,连大悲阁千光寺的僧人都为她十数年如一日的艰辛、诚意所感动,给她提供食宿和各种帮助,特别是经上下多方交涉,帮助她解决了建立《雨后岚山》诗碑的用地。诚心感动佛心,2022年4月5日,《雨后岚山》诗碑终于在大悲阁千光寺旁的樱花树下落成。日本全华联授予她“中日友好交流民间大使”这一称号是当之无愧的。事实上,这种精神和影响力是远远超过学术研究本身的。

(王敏教授与周秉德女士)

第三,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任何一部书籍,无论历史读物,还是文学作品,抑或学术专著,首先是要面对读者,让读者读得懂,看的明,从而才能接受、传扬该作品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和精神要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王敏教授在这部专著中就非常合理地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便加深读者对该著的理解。

我又对该著的插图、插表和影印件作了粗略统计,该书插图109幅,附影印件9幅,列表8处(最长者达15页之多),更有许多必要的注释和说明。这些图片既有书中涉及到的人、事、场景,又有作者现场勘察、采访的当事人和作者的合影照片;既有数百年前的老照片(如大悲阁千光寺旧照、坐落于龟山公园的角仓了以铜像),又有作者近年为推动中日友好,为《雨后岚山》纪念诗碑的落成及纪念活动而奔波的身影;20多页的表格插图,既减少了叙述的冗长,又精准地展现了周恩来当年活动的场所、内容和频次。特别是在南开大学国际研讨会上,她的专题报告PPT图文并茂,既有黑白老照片,亦有现在的彩色照片,对比鲜明,历史感和时代感都很强。加之,研究主题鲜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深入浅出和极富感染力的精彩演讲和富有磁性且抑扬顿挫、且略带日本语气的声调,更把图文并茂的特点和演讲效果推向了极致,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和赞誉。毫无疑问这种可读性、可视性,大大加深读者、听者对该著、读报告的理解力和接受度。

第四,深度探讨,学术性强

马克思主义有个基本观点,探索整个历史及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规律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研究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头脑中的动因。这些动因可以是明显而直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以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均要对其加以研究。只有这样,才算做科学的研究(见恩格斯《费尔巴哈论》)。而王敏教授的专著第二章和南开会议报告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专著第二章“诗言志的足迹”和“百年后解读雨中岚山”两节及南开会议报告主旨就是对周恩来在日本所作的两首诗的背景考察,从而引发出两首诗的意蕴所在,两首诗指1919年4月5日,周恩来在归国前夕,专访并游览了位于京都的名胜岚山,留下了《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两首诗作。1920年1月20日,这两首诗发表于周恩来回国后,在他主编的天津《觉悟》创刊号上。此后,两首诗被国内外各种杂志书籍转载传颂。其中有这样几句: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

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曾对诗句有一段深度解读:只有知道他在日本时期那段探索的旅程,才能理解这些诗句中凝聚的全部复杂的感情。留日时间虽然只有一年多,周恩来思想上却经历过多少艰难和曲折!一个又一个救国方案先后提出来,但没有一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他痛苦过,彷徨过,“人间的万象真理”仿佛是“愈求愈模糊”。就在这种“潇潇雨,雾蒙浓”的艰难时刻,“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有如“一丝阳光穿云出”,尽管他当时还不能深刻地理解它,但已在他面前燃起了新的希望。

而王敏教授更深层次地思考、研究了两首诗形成的背景。通过大量可靠、翔实、权威的史料,包括她亲自现场勘察、比对诗句描写和深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日语教材的内容与周恩来两次游岚山有很大关联;两首诗的形成与周恩来的大禹缘有一定联系;两首诗的内容与琵琶湖疏水工程有很大关系;诗中描写的雨后岚山景色,表达了青年周恩来的未来志向。这个研究的切入是一个新的视角,从而把周恩来生平思想(特别是把他留学日本时段内)的研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王敏教授与周秉宜女士)

第五 文笔老辣,叙述凝练

中日两国,素有“同文”之说。如果单纯就两国具有悠久的“一衣带水”的邻国关系及共同使用“汉字”而言,这样说似乎不无道理。然而随着对日本文化诸要素的深入探讨,不难发现日语和汉语本属全然不同的语系。无论是语序构成还是语法规则,甚至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都有很大差异——日语主要是以委婉、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特有的“暧昧”风格见长,即写文章或说话,时常用一些使人听起来模棱两可或者似是而非的语句。虽然王敏教授虽在日本生活了40多年,但她毕竟是中国人,大学、研究生都是在国内的大连外国语学院和四川外语学院读的,中文基础深厚,文字功夫很深,文笔老辣,语言质朴、凝练,所以读这部专著亲切、自然,而不像读有些从日文译过来的中文本,倒装句多,相对委婉、晦涩、难懂。事实上,只有好读的书,读者才爱读,才读得下去。此乃该著的又一优点。

当然,该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对周恩来在日本接受河上肇相关著作的介绍还相对欠缺,对周恩来在日的思想转变和升华还有待提炼。但愿在日后修订时有所补益。

总之,听了王敏教授的报告,初读她的专著《周恩来的留日生活》,我感触颇深,认为这是研究周恩来生平的又一部力作,是研究周恩来生平旅日时段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新作。但这个版本在日本发行可能普及面有限,能将它在中国大陆出版,相信其学术影响力和传播力会更大。所以,我也期待这本著作能在中国大陆出版。

(作者:陈答才 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PAGE TOP